做好人大社会建设工作 勇担使命绘新篇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我国社会建设全面加强,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大幅提升,发展了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续写了社会长期稳定奇迹。
6月28日至29日,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工作座谈会在南宁召开。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张春贤出席会议并讲话。
张春贤副委员长用“十个坚持”系统梳理和深刻总结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建设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战略,全面总结了首届社会委成立以来取得的新进展、新突破和新成就,从方法论的高度为做好人大社会建设工作提供了指引和启迪。
6月28日至29日,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工作座谈会在南宁召开。图为分组会议现场。摄影/徐航
这次座谈会虽然时间不长,但有全体会议,有分组讨论,还有地方人大进行发言交流。与会人员普遍表示,此次会议承前启后,视野恢弘,深入浅出,振奋人心,为各级人大社会委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建设的重要论述、依法推动人大社会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遵循,厘清了思路,是一次名副其实的学习会、研究会和培训会。
1
五年回顾
为社会领域法治建设作出突出贡献
2018年,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通过《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决定组建全国人大社会委。
牵头推进8部法律的制定和修改,联系审议10部法律,组织实施7项常委会监督工作,办理246件议案、119件建议、8项重点督办建议……这一串数字掷地有声,充分彰显全国人大第一届社会委尽职尽责推动社会领域法治建设实现新突破。
回顾近五年来的工作,全国人大社会委副主任委员宫蒲光指出,中央决定组建社会委的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全国人大社会委在探索中求创新,在创新中谋发展,在社会建设领域解决了很多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开创了新时代人大社会建设工作新局面,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撑,为社会领域的法治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全国人大社会委成立以来,扛起使命担当,高标准主动作为,发挥了法治引领和工作示范作用。”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飞跃认为,全国人大社会委的工作有几个明显特点:一是立法成果多、数量多、质量高、社会反响好。二是监督成效实,涉及老年人、未成年人、妇女、残疾人等群体,成效非常明显。三是为地方做好社会建设工作提供示范和标准,围绕社会领域法治建设的重点问题,编研印发有关资料,以及领导讲话、工作调研、座谈会等简报,对地方人大从全局上把握社会工作提供了很大帮助。
2019年,地方人大社会委陆续组建。社会委需要做什么?工作怎么展开?2019年4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工作座谈会带来了一场“及时雨”。三年来,从“摸着石头过河”到蹚出一条以法治方式提升社会建设水平的路子,31个省级人大社会委交出了一份硕果累累的成绩单:制定和修改165个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及法规性决定,开展286项监督工作,办理近1000件议案建议。
谈起三年来的履职情况,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大社会委主任委员张存平直言:“三年来,我们在履职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在工作实践中摸索,关注民生热点难点问题做好监督,围绕社会建设领域的短板和弱项做好立法。在这三年中,我们向全国人大社会委学习,借鉴其他省市的好经验、好做法。”
2
人民至上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开展工作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社会建设与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紧密相连。
全国人大社会委主任委员何毅亭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关键在于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人大社会委的职责功能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紧密相关。在工作项目选择上,要聚焦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统筹发展和安全,抓住关乎全局的“国之大者”和现实紧迫的“关键小事”,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在立法监督过程中,要密切联系人大代表、人民群众、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广泛凝聚社会共识。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运用新媒体新渠道,最大范围、最大程度听取人民群众意见,并且体现在立法和监督的实际行动上,实现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
2021年6月1日,“两未法”携手实施,为保护未成年人筑起法治“防火墙”。全国人大社会委副主任委员任贤良谈起率队到上海参加未成年人保护法座谈会时深有感触:“互联网对我们的生产生活影响很大,很多家长担心孩子沉溺在游戏当中,影响健康成长。群众对此呼声很高。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增加‘网络保护’和‘政府保护’两章,体现了立法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期盼,回应社会关切。”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地方人大社会委主动作为,凝心聚力,用心用情为未成年人、妇女、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撑起法治“保护伞”,给保障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安全划定法治“红线”,围绕社会保障三大支柱开展工作,真正惠及民生。
结合工作,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郭大为指出:“社会建设是系统工程,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替人民说话、为人民立法、为人民监督。这次交流会更让我们形成了一个共识,抓民生就是实实在在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
“要坚持人民至上,为民履职,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补齐民生保障短板,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作为社会建设紧迫任务,找准社会委履职的着力点、切入点。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关切,努力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庄稼汉认为。
3
守正创新
为地方交流经验提供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