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大《守护最美夕阳红》收录:周口市农村养老服务经验做法
编者按:2025年1月,河南省人大制度理论研究会主编的《守护最美夕阳红: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养老服务联动监督实践与探索》正式出版,书中收录了我市的《城乡联动 同向发力 跑出周口农村养老服务加速度》,原文如下:
城乡联动 同向发力 跑出周口农村养老
服务加速度
为推进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近年来,周口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老龄事业发展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着眼保基本、广覆盖、可持续,结合实际,制定落实三级人大联动监督实施方案,全力建机制、强保障、织网络、优服务,基本建成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多元一体”养老服务体系,为推进全市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养老服务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2023年底,周口市常住人口为867万,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90.9万,占常住人口的22%,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其中农村常住人口473.94万,60岁及以上人口119.96万,占农村常住人口的25.31%;城镇常住人口392.66万,60岁及以上人口70.94万,占城镇常住人口的18.07%。全市上下以三级人大联动监督为契机,进一步明确养老服务发展方向,理清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式,全力加快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全市5所新建县域中心敬老院已完成建设任务,正陆续投入使用;80所公办养老机构完成改扩建提质转型;县乡村三级养老基础设施设备进一步规范完善。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1048所,总床位48464张。其中,敬老院171所,总床位17978张;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40个,总床位3421张;社区养老服务设施492个,床位5138张;村级养老服务设施212个,床位5805张;民办养老机构133所,总床位16122张,为全市老年人基本养老服务工作提供坚实基础,全市城乡养老服务已由单一兜底特困保障向社会普惠老年服务转变并进入快速发展轨道。
一、高位谋篇布新局。市委市政府把养老服务工作作为重点民生实事抓紧抓实,市委常委会定期听取研判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把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纳入周口“十大战略”三年行动计划,工作进展纳入市委“13710”督办事项,专题督办康养项目建设、敬老院提档升级、村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特困老人服务。高标准制定实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四五发展专项规划、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专项规划,全面落实《关于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等13个地方政策文件,县市区结合实际,把养老服务纳入社会经济发展大局中重要位置,相继出台实施养老服务系列政策措施,为养老服务体系进一步规范完善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坚持从法治层面破解制约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瓶颈问题,把制定《周口市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促进条例》列入年度人大立法计划,将符合周口市情的好经验好做法上升到法规制度层面,以高质量立法促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为养老服务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二、多措并举抓建设。在城乡养老服务建设方面,针对农村老年人口多,居住分散,农村养老基础设少、设施落后城乡养老服务发展不平衡的现实,以特困老人需求保障为基础,坚持项目为王,加强养老基础设施建设,补短板、强弱项,努力在全市构建兜底保障、基础服务、普惠供给三位一体的基本养老服务供给体系,实现由保障好特困老人向全社会老人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基本养老服务转变。强化县域康养项目建设。按照每个县至少建设1所的要求,利用中央投资、政府专项债资金、社会资本等,在环境优美、交通便利、临近医院的区域,谋划建设10个康养服务项目,总建筑面积34.47万平方米,床位5303张,总投资12亿元。积极填补县级中心敬老院空白。投入资金1亿元,新建、改扩建10所县级中心敬老院,总建筑面积7.9万平方米,总床位1770张。大力推进农村敬老院转型升级。连续投入专项资金1000万元,通过改造扩建、整体翻建、设施更新等多种途径,扶持80所农村敬老院改造升级转型,收住社会老人507人,提供日间照料服务2518人次,居家上门开展相应服务2984人次,服务内容进一步丰富,服务范围进一步拓宽。多方筹资抓建设。克服地方财政压力,拓宽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充分利用国家现有专项债支持养老项目政策,积极争取专项债资金,坚持以城带乡,坚持兜底保障与普惠服务相结合,推进城乡养老服务均等化发展,全市已申请14个专项债支持养老设施建设项目资金9.9亿元,有效破解地方财政资金紧张困难投入不足问题,为养老服务健康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提升能力创亮点。在推进城乡养老服务体系上坚持完善现有街道、区域养老发展中心的服务功能,增强辐射带动作用,拓宽服务范围,以城带乡,统筹发展,持续创亮点,促提升,全市养老服务亮点纷呈。深化农村养老服务。太康县运用“五养模式”织密特困人员服务网,持续深化“集中供养”“居村联养”“社会托养”“亲情赡养”“邻里助养”五养模式,有效解决了特困老人养老服务问题。淮阳区探索党建力量驱动、村集体内力驱动、专业力量驱动、宣传力量驱动的“四驱模式”,利用闲置中小学校舍、厂房、民房等建设36所老年驿站;依托幸福家园综合体,在全区建设57所日间照料中心;官路边老年驿站、王楼老年驿站、夏楼村老年驿站等村级养老设施建设运营的成功探索,进一步拉长了养老服务链条,完善了农村养老服务网络,解决了农村养老服务“最后一米”问题,在村级养老服务设施长效机制建立方面取得有益探索。郸城县全力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改造18所乡镇敬老院、18所村居联养点,新建46所社区养老服务场所和县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同时,依托县级医共体建设,着力提升养老机构医疗保障水平,在乡镇敬老院设立医疗室、康复室、心理咨询室,院民宿舍统一安装应急呼叫系统、吸氧设备等,每个乡镇卫生院选派2名全科医生,提供日常诊疗服务;同时在提升持续发展能力方面,大力发展院办经济,全县敬老院种养殖累计创收120余万元,蔬菜、肉蛋自给率达80%以上,“三个提升”发展模式为养老机构自身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沈丘县将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纳入“两堂三中心”(文化礼堂、文化讲堂、宴会中心、儿童活动中心、老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内容。目前,沈丘县127个村已建设“两堂三中心”,有效服务近10万名农村老年人。西华县创新探索医康养护新路子,在田口乡建设集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康复理疗、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公立医养服务综合体。在发展本院医养结合的同时,将服务范围延申至全乡17个行政村,为辖区内4870位老人提供基础性、个性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失能、高龄居家老人提供家庭病床、上门巡诊、随访管理等服务。商水县“物质+服务”模式让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有了贴心护理员。商水县按照特困老年人实际需求,规范上门服务清单,组建志愿者服务团队,定期为全县特困老人开展上门照料服务,实现特困人员供养金由“发现金”到“送服务”的转变,每月开展三次上门服务,今年以来,已开展上门服务18万人次,实现了6102名分散供养特困人员供养金由“发现金”到“送服务”的转变,全县分散供养的特困人员从此生活有人照料、生病有人看护、卫生有人打扫、精神有人慰藉,切实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四、做好实事暖人心。养老助餐是省市确定的重点民生实事,周口市委市政府结合实际,对今年民生实事具体任务要求为:在满足乡镇特困人员集中供养需求的基础上,推进年内40个以上乡镇敬老院转型为具有全日托养、日间照料、居家上门等功能的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年内布局700个以上老年助餐场所,9月底完成建设任务,10月底483个以上实现运营服务,为老年人提供便利的“家门口”的“暖心”饭”。任务完成情况:乡镇敬老院转型为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已完成40个,完成率100%;老年助餐服务场所已建成716个,任务完成率为102%,运营547个,运营率76%。已完成乡镇敬老院转型为具有全日托养、日间照料、居家上门等功能的区域养老服务中心硬件条件明显改善,各县(市、区)民政部门对转型的乡镇农村敬老院进行综合提升改造,使农村敬老院硬件设施面貌得到提升。入住对象明显延伸,在优先满足区域内特困人员集中供养需求的前提下,将富余床位向社会老人开放,破除了敬老院只接收特困老人的瓶颈,补齐了农村养老设施不足的短板,同时拓展养老服务能力,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助餐、精神关怀、拓展服务等便利化、多样化、个性化的居家养老服务,取得了初步成效。
通过积极建设“老年食堂”“老年餐桌”“老年助餐点”,一定程度解决了老年人吃饭难题,各类老年助餐场所已服务老年人71000人次。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以家庭为核心,社区为依托,旨在提高老年人的生活独立性,保障老年人的身体健康。老年助餐服务作为社区服务的重要一环,在构建养老服务体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