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民生答卷有“温度”更有“厚度”
深化代表座谈例会制度建设
让民生答卷有“温度”更有“厚度”
在周口市人大常委会有这样一项制度:每单月常委会主任、副主任和秘书长与代表面对面,围绕座谈议题,听现状、找问题、汇民智、提建议、助发展。
淮阳区人大代表、淮阳区城关镇卫生院副院长李洁,今年受邀参加了座谈,并提出了有关推动慢性病患者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的建议。她说:“市人大常委会制定的代表座谈例会制度,让每名代表都可在熟悉的工作领域,把群众的意愿反馈上来,形成闭会期间的代表建议,交办‘一府一委两院’及相关部门,有效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使全过程人民民主落到实处。”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就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作出全面部署、提出明确要求,也为地方人大进一步做好新时代人大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市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周口市人大常委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紧扣中央和省委、市委人大工作会议部署,创新建立代表座谈例会制度,通过打造民意征集、议题研讨、成果转化、交办反馈的闭环,在增进民生福祉、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为地方人大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进行了有益探索。
创新“两下+两上”议题生成机制
把民意民愿贯穿全过程
广泛听取民声、科学设置议题是代表座谈例会的基础性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只有善听“民声”才能更好改善“民生”。
市人大常委会创新“两下两上”(两次向代表征求意见,两次汇总筛选)议题生成机制,让人民意见充分表达、人民意志充分体现、人民权益充分保障。具体来说,在议题生成阶段,通过周口人大数智化平台广泛收集代表及群众的线上意见,由相应专委会梳理形成推荐议题并推送给市人大代表和基层代表联络站。市人大代表和联络站进站代表可直接通过数智化平台提交补充建议、新增议题,再由专委会确定最终选题。选题下达各代表联络站后,联络站组织进站代表开展调研走访并提交报告,专委会依托数智化平台系统汇总调研成果,推动民意精准转化为座谈议题,确保人大工作与群众需求同频共振。
比如,选择的“提升慢性病患者家庭医生签约率”议题,市人大教科文卫委把代表线上提出的意见建议进行认真梳理总结后,下发选题通知,县乡人大组建调研小组,提交调研报告52篇;242名市人大代表围绕促进医改政策落实、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等方面提出专业意见;127个基层代表联络站广泛收集群众诉求,反映基层实际情况。经过充分论证,该议题凭借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被列为重点议题,为后续推动相关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自2023年该机制运行以来,已累计收集各类议题建议4200余条,确定重点座谈议题24个。
乡镇代表联络站作为前沿枢纽,在实施代表座谈例会制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议题征集意见过程中,淮阳区白楼街道代表联络站通过数智化平台数据分析,组织12名提出优质建议的代表,结合前期收集的327条群众意见,开展深度调研,最终形成了包含4项问题解决方案、15条具体措施的调研报告。这种从代表直报建议,到县乡人大统筹指导,再到基层深度调研的模式,实现了从议题确定到民意征集、从分散调研到集中研讨、从个人建议到系统报告的全链条闭环管理,既保证了民意的“原汁原味”,又通过专业整合实现建议质量的提升,为推动代表座谈例会制度走深走实打下坚实民意基础。
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立体议事矩阵
把代表履职动能全面激活
座谈交流、达成共识是代表座谈例会的核心环节。
市人大常委会构建“五级联动+双重筛选”机制,认真抓取五级人大代表围绕座谈议题提交的高质量意见建议,结合县乡人大推荐的专业调研报告,重点考量建议的可行性与报告的专业性,严格筛选参会代表,确保研讨质量。
为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调理、康复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市人大常委会在筛选“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议题参会代表时,坚持专业性与多元性并重。
我建议: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出台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强化中医药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我建议:建立适宜中医药传承发展的模式,充分发挥中医药服务方式灵活的优势,克服中医“西化”……
我建议:结合中医药发展特点,立足长远,优化产业布局,满足群众对中药的多元化需求……
座谈的代表既有中医临床医生、中药师等一线从业者,又有中药材种植大户、药材加工企业负责人,还有中医药科研机构研究员以及长期接受中医药治疗的患者。这种以多方邀请、汇聚民智的方式,最终形成了覆盖“产、学、研、用”的立体化代表结构,充分激发了不同专业代表的履职动能,为座谈会凝聚了高质量研讨合力。
为了避免发言冗长,市人大常委会实行“3+3双轨表达”模式,即每个议题定向邀请6名代表参会,3名代表现场口头发言,3名代表以书面交流的形式参与座谈。在“集中优势资源助力龙头企业发展”议题座谈中,3名代表以客观真实的语言直击企业用地审批、融资对接、供应链协同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带动参会各方聚焦政策堵点讨论,共商解决良策;3名代表在书面材料中深度剖析,结合行业数据、案例对比与政策分析,系统提出产业链补链强链、创新平台搭建、建立梯度培育机制等专业建议,为资源精准配置提供科学依据。口头与书面表达优势互补,既全面展现龙头企业发展困境与迫切需求,又确保支持举措兼具实操性与前瞻性,推动形成靶向性强、可行性高的政策支持方案,为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注入强劲动能。
每次座谈会不仅有市人大常委会领导班子成员与发言代表、优秀报告撰写人面对面交流,还有市人大常委会各委室及专委会负责人、县(市、区)人大常委会主任等同志参加交流研讨。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的议事矩阵,从政策考虑、基层执行、群众需求等不同维度展开研讨,形成高质量共识,切实将研讨成果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举措。
构建“双轨+联动”成果转化体系
把良言转化为发展良策
推动成果转化、打造工作闭环是代表座谈例会的目的所在。
“每次座谈议题征集时,全市五级代表积极参加,代表们聚焦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指出共性问题,也有代表替群众发声,反映一些个性问题。”市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说,“为了紧紧围绕中心、倾力服务大局、真情服务群众,我们建立了‘共性问题专项处理、个性问题分级办理’的双轨分类机制。”
周口是农业大市,市人大常委会围绕“涉农民营经济发展”议题,组织召开了代表座谈会。会后,相关专委会系统梳理座谈会上形成的意见建议,按主粮产业技术攻关、民营经济要素保障、农业品牌体系建设、民营企业营商环境优化、民营经济创新驱动发展、民营企业人才引进培育等领域分类建立台账。随后,深入3个县(市、区)的20余家粮食加工企业、5个种粮基地及8家民营企业开展深入细致调研,进一步验证问题、细化对策。在专项报告中,提出了组建市级种业创新联合体,支持核心种源研发;推广无人机巡田、土壤墒情实时监测系统;对民营企业研发投入给予补贴;联合高校开设定制化技能培训班等要专业化的意见建议。报告获市委批复后,相关专委会跟踪问效,针对报告提出的12项重点任务,联合政府相关部门制定落实清单,推动政策精准落地,切实将代表座谈例会成果转化为助推经济发展的真招实招。
对于代表提出的其他具体意见建议,由市人大常委会相关专委会进行梳理分类,根据职责权限交“一府一委两院”及相关部门办理。同时,县级人大常委会和乡级人大主席团也对本辖区内代表提出的建议进行相应处理。
市人大常委会建立的“市级统筹、县级衔接、乡级落实”三级联动机制,就是确保各类意见建议都能得到有效回应和落实。
围绕“提升职业技能培训质效”议题,市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统筹引领作用,通过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开展执法检查等方式,督促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建立健全配套工作机制。县(市、区)人大常委会紧盯本辖区存在的问题开展调研,形成高质量调研报告,提出相应意见建议,推动问题有效解决。乡镇人大主席团和代表联络站广泛收集群众的需求和意见建议,形成问题清单,及时反馈给乡镇政府,并督促其出台整改措施。
两年来的实践证明,代表座谈例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既拓宽了群众有序政治参与的渠道,推动民意民声高效直达决策一线,也搭建了人大代表常态化履职平台,让建言献策更具实践指向,真正促进了政府政策制定与群众期盼和发展所需的精准对接。
“习近平总书记的‘两高四着力’战略部署,为河南描绘了清晰可触、催人奋进的发展新画卷。”市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说,“周口市人大常委会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的形式和渠道,高质量做好新时代人大工作,奋力书写‘人民至上’的生动答卷!”
(作者:周荏宣 刘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