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阳区】搭平台 沉一线 嵌网格
淮阳区郑集乡人大探索“人大联络站+”模式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来源:周口人大 时间:2025-08-27

  近日来,郑集乡以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为抓手,充分发挥人大联络站在基层治理中的桥梁纽带作用,明确“搭建平台听民声、进村入户访民情、化解纠纷聚民心”的路径,积极探索“人大联络站+”模式,推动人大代表发挥作用嵌入基层治理体系,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一、“人大联络站+民主议事”畅通民意表达渠道

  坚持“人大为民”的理念,为更加方便群众联系代表、代表联系选民,按照“下楼出院”“临街临路”的要求,将新人大联络站选址在乡域内“黄金路段”,建立健全人大代表与群众“多元参与、协商共治”的议事机制,引导人大代表驻点人大联络站、融入微网格履职,实现民情“事事有回应”、民事“件件有着落”。如,在实施“三通一规范”项目时,区人大代表、党委书记王庆峰带领乡村两级人大代表通过入户走访、联络站接待、座谈会、村民微信群等方式,聚焦“钱从哪里来”、“工程谁来干”、“质量可保障”等难题,与群众谈看法、提建议、商实招、谋举措,明确了“规划先行、协同推进、群众参与”的实施原则,同时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确保决策合规、公开透明,最终筹集施工费540万元,完成30万平方米乡村路面,推动民生热点问题得到解决,实现乡村基础设施提质增效。

图片1 

  二、 “人大联络站+产业发展”共谋乡村振兴大计

  郑集乡人大代表联络站聚焦特色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依托春节等有利时机,召开“返乡创业建设家乡”交流座谈会,引导人大代表、乡贤能人、党员代表等积极响应返乡创业的号召,依托区位优势,深挖特色资源,共谋发展思路,共绘宜业图景。如,区人大代表、河南省霖海服饰有限公司负责人袁申申踏出发展乡村富民产业的第一步,紧抓扶贫车间政策机遇,把工厂开到贫困户的家门口,通过集中化培训、手把手教学,破除“质量关”、“产能关”、“销售关”,带动600余名留守妇女、残障人士在“家门口”就业致富,实现“务农、顾家、挣钱”三不误,切切实实为乡亲们趟出了一条小车间带活大增收的致富路,霖海服饰有限公司也评为省级“巧媳妇”就业创业基地。

图片2

  三、 “人大联络站+矛盾调处”奏响村庄和谐乐章

  郑集乡人大联络站创新“党建+网格+服务”模式,利用“代表嵌入网格”机制,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基层经验丰富、群众威望度高等优势,积极开展人大代表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把矛盾问清楚、将事件理明白、把道理讲明了,并建立相关台账,进行跟踪督促办理,切实将矛盾化解在村级、解决在萌芽、处理在源头。如,郑集村郑某与钟某因地边纠纷不断产生纠纷,乡人大主席李浩组织驻站代表、村支书进行面对面调解,通过量地边、讲政策、摆道理,最终成功化解两户分歧。同时,人大联络站组织人大代表、网格员、法律顾问等对群众关心的婚姻家庭、赡养扶养、土地纠纷等问题开展法治宣传,推动基层治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化解”的积极转变。截至目前,人大代表共参与矛盾调节138起,开展法治宣传6场。

图片3

  人大代表融入基层治理,是破解民生难题的“金钥匙”,更是激活基层活力的“动力源”。下一步,郑集乡人大代表联络站将深化“人大联络站+”模式,引导人大代表主动担当作为,助力融入社会治理实践、解决治理突出问题,推动人大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

  (供稿:霍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