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汇区】发挥中心城区资源优势 助力第三产业高质量发展
—— 川汇区人大开展高质量调研纪实

来源:周口人大 时间:2025-08-28

  “高校 10 万师生年消费潜力超 12 亿元,却困在小吃店扎堆的商业生态里;3 家三甲医院年接诊 300 万人次,周边康复康养机构仅 2 家……。”为切实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激活第三产业发展动能,区人大常委会认真落实周口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精神,历时半年开展专项调研,通过系统摸排、精准施策,推动高校与医疗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为第三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 “川汇方案”。

  一、精准布局:构建全链条高质量调研体系

  为确保调研实效,区人大常委会构建 “专班统筹、多维联动、全程闭环” 的工作机制。成立由党组书记、主任夏立文任组长的调研组,抽调教育、医疗、经济领域 15 名人大代表组成专家团队,明确 “高校资源挖潜”“医疗产业延伸” 两大主攻方向。

  此次调研范围覆盖中心城区 8 所高校(含周口师范学院、河南科技职业大学等)、3 家三甲医院及周边 230 余家商户,联动市场监管、卫健、商务等 12 个职能部门。采用 “四步调研法”:一是大数据筛查,整合近 3 年高校师生规模、医疗接诊量、第三产业增速等核心数据,建立包含 1400 条信息的数据库;二是集中座谈,组织 10余场专题会,听取校领导、医护人员、商户等 800 余人次意见;三是实地走访,深入校园、医院、商圈开展 “蹲点调研”,记录问题台账 23 类;四是智能分析,运用大数据技术交叉比对消费数据与业态分布,精准定位资源错配环节。

  从 3 月份筹备到 7 月定稿,调研组形成 2.3 万字调研报告,梳理政策依据 46 条、典型案例 18 个,为后续施策奠定扎实基础。

  二、摸清家底:资源禀赋与产业现状

  调研显示,中心城区 “高校 + 医疗” 双轮驱动的资源优势显著,但转化效能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高校资源方面,8 所院校师生总量突破 10 万人,年消费规模达 14.4 亿元。其中,周口师范学院 2.6 万师生月均消费 1200-1800 元,餐饮占比 40%、教育培训占比 20%;河南科技职业大学 2.4 万师生中,80% 周末选择在校周边 501-1000 米范围内消费。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高度契合:周口职业技术学院的农林专业对接本地农高区,河南科技职业大学的电商专业年培养技能人才 800 余人。但周边商业业态单一,餐饮商户占比超 50%,文创、科技服务等新兴业态不足 5%,周口师范学院西嵩山路商圈甚至出现 “300 米内的小吃店” 的同质化现象。

  医疗资源方面,3 家三甲医院形成区域医疗高地:河南心血管病中心年接诊 18 万人次,实现心脏搭桥等 7 项尖端手术本地化;川汇区 8 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老年病科,床位 392 张,收住失能患者 916 名。健康产业初步集聚,四方药业等 15 家企业形成中医药产业链,金丹科技年产 9 万吨可降解材料为医疗耗材提供原料支撑。但产业链延伸不足,医疗旅游、康复护理等业态缺失,外地患者住宿、餐饮等衍生消费外流率达 60%。

  三、直击痛点:深挖资源转化的堵点难点

  调研发现,两大资源优势转化存在 “三重壁垒”:

  业态供需错位。高校师生对文创空间、职业技能培训的需求分别达 55%、58%,但周边同类商户占比不足 3%;医疗领域 80% 术后患者需康复服务,而医院周边康复机构仅能满足 20% 需求。周口理工职业学院周边 76% 商户为餐饮类,垃圾清运不及时投诉率达 45%,环境卫生成为突出短板。

  体制机制障碍。高校校企合作 “浅尝辄止”,仅 30% 实习岗位与专业匹配,周口职业技术学院与农高区企业的合作缺乏政策激励;医疗领域医保报销范围有限,家庭病床、中医理疗等服务未全纳入,制约医养结合规模化发展。

  配套支撑不足。高校周边交通拥堵(35% 师生反映)、停车位短缺(60% 建议增加);医院周边公交专线覆盖率低,50% 周边县市患者因交通不便选择外地就医。商业配套能级低,缺乏品牌书店、连锁餐饮等中高端服务,难以满足教师、医护等群体消费需求。

  四、靶向施策:寻求构建资源赋能新路径

  基于调研成果,区人大常委会形成 “四项行动计划”,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

  高校商业生态优化计划。推动政府规划 “一校一街区”:周口师范学院周边打造 “文创 + 教育” 街区,引入非遗工坊、考研自习室等业态;设立商户补贴基金,对特色业态给予一定的租金减免。建立 “校地商” 联席机制,现场解决交通、卫生问题。

  医疗健康产业链延伸计划。规划 “健康产业走廊”,在三甲医院周边布局 7 家医养结合机构,新增康复床位 200 张;推动四方药业建设中医药文化产业园,开发 “阿胶黑芝麻丸” 等文创产品,实现年销售额突破 2000 万元。打通医保报销 “最后一公里”,将家庭病床、中医针灸等纳入支付范围,惠及更多的患者。

  校企协同育人计划。搭建 “高校 + 园区” 实习平台,周口职业技术学院与农高区共建实训基地,每年输送更多的技能人才;对吸纳毕业生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河南科技职业大学与电商产业园合作,带动更多的学生就业。

  数字赋能提升计划。开发 “智慧商圈” 平台,整合高校消费数据与商户信息,实现精准匹配;建设区域医疗大数据中心,打通 5 家医院信息系统,远程会诊效率提升 40%。

  川汇区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夏立文表示:“调研不是终点,而是为民履职的起点。我们将持续跟踪监督,让‘高校智脑’‘医疗高地’真正成为第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供稿:李守伟 徐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