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日报》报道川汇区人和街代表联络站组织代表参与矛盾纠纷化解的实践经验

来源:周口人大 时间:2025-08-11

  编者按:

  近期,《周口日报》刊发《化解矛盾有新招 基层治理更高效》一文,聚焦川汇区人和街街道人大代表联络站,生动呈现了基层人大代表在化解矛盾、服务群众中的积极作为。

  该联络站立足群众需求,将新时代“枫桥经验”与网格化管理深度融合,探索出独具特色的治理路径:“代表+网格员”联动夜巡,主动排查矛盾隐患;“情感共鸣+需求匹配”调解法与“组团攻坚”模式,灵活化解邻里纠纷与复杂争议;“调解+回访+巩固”闭环机制,持续跟踪问题解决,以细致服务赢得群众认可。

  其核心在于激活人大代表闭会期间的履职活力,让代表真正扎根网格、贴近群众,在基层治理中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这种实践既为化解基层矛盾提供了有效方法,更彰显了人大代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制度优势,为提升基层治理精细化水平提供了有益借鉴。

图片

  

化解矛盾有新招

基层治理更高效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

  在基层治理实践中,川汇区人和街街道人大代表联络站(以下简称联络站)始终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扎根基层、贴近群众的优势,将新时代“枫桥经验”融入日常工作,通过“网格化管理”推动基层治理从“被动应急”向“主动服务”转变,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注入强劲动力。

  社区网格里的“夜行人”

  晚8时,华灯初上,人大代表赵建国叩响三川水岸小区住户的门。“李大姐,楼下广场舞音乐有没有影响您休息?”“王大爷,那边广场舞的音乐声大不大?”他手中的民情日记本上写着“广场舞音乐是否影响周边居民休息”。这是联络站推行“代表+网格员”联动机制的日常场景——每周二、周四为夜巡时间,12名进站代表分组深入56个网格,用拉家常的方式捕捉矛盾苗头。

  在文昌社区,一租户的狗经常在夜里狂吠,严重影响邻居休息。人大代表王芳得知后,立即联系社区干部找到养狗人。调解现场,她拿出携带的《周口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向养狗人耐心讲解相关规定,并递给他一副狗嘴套,叮嘱他到夜深的时候请给家里的小狗戴上,这样既不委屈动物,也不影响邻居休息。双方签订调解协议,已是深夜11时。

  调解室里的“明白人”

  代表刘建军在社区微信群里得知一起邻里矛盾后,立即来到庆丰社区。一小区业主张女士指着墙角的猫砂盆抱怨:“年轻人养猫是私事,但占用公共区域喂养,得讲卫生吧!”了解情况后,刘建军组织邻里茶话会,说明了由于养猫的业主刚刚生产,便把小猫放到楼道喂养的情况。养猫的业主也意识到了对邻居造成的不便,承诺“宠物圈养,每天及时清理垃圾”。这便是联络站总结的“情感共鸣+需求匹配”调解法。

  更复杂的纠纷则需要“组团攻坚”。在处理某小区物业公司与业主的停车费纠纷时,联络站召集司法所工作人员、派出所民警、业主代表、物业公司代表等,召开“圆桌会议”。人大代表陈丽在征求各方意见后,拿出提前绘制的停车位资源分布图,用红笔圈出可新增车位的区域,又算出错峰停车可为业主节省的费用。当物业公司最终同意降低30%的停车费时,现场响起热烈掌声。

  群众眼中的“贴心人”

  “王大爷,上次调解的楼上漏水的情况还有吗?”人大代表李敏拨通电话回访。对方笑着说:“你来调解后,第二天就修好了,现在我们和楼上两家关系好着呢。我本想去谢谢你,没想到你的电话先打来了。”这种“调解+回访+巩固”的闭环机制,源自联络站建立的“一人一档”动态台账。每起纠纷调解后,代表们都会在3天内电话回访,15天内实地查看,用不同颜色标注处理进展:绿色表示顺利,黄色表示需要跟进,红色表示需要再次调解。

  在联络站的公示栏里,贴着一张特殊的“成绩单”:今年已调解纠纷12件,其中复杂纠纷3件,群众满意度100%。现在联络站里每天都有群众来“做客”,向代表倾诉自己的烦心事、分享自己的高兴事。他们常说:“人大代表就是群众的‘贴心人’!”

(周口日报记者 刘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