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日报》报道淮阳区大连乡人大设立调解室推动代表深度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生动实践
编者按:
近期,《周口日报》刊发《抓实矛盾纠纷源头化解 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质效》一文,聚焦淮阳区大连乡人大代表调解室,讲述典型事例,生动呈现了基层人大代表在参与化解矛盾、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为。
该调解室以乡人大代表联络站和大连法庭为依托,人大代表与法官共同“上阵”,常态化开展矛盾排查、主动调解等工作,切实做到“苗头早发现、代表早介入、纠纷早化解”。在调解工作中,通过“代表说理+法官释法”的方式,“讲清事理、讲通情理、讲透法理”,有效化解邻里纠纷、家庭矛盾、土地纠纷等社会矛盾纠纷,获得群众广泛好评。
大连乡的经验做法,使代表参与调解从“被动应对”向“主动介入”转变,真正成为激活基层社会治理的“法治引擎”。这种实践注重发挥代表熟悉基层情况、密切联系群众的天然优势,推动代表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深度融入基层治理体系,为新时代“枫桥经验”注入新内涵。

抓实矛盾纠纷源头化解
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质效
“人大代表说话在理,再加上法官释法,让我们知道错了。今后,我们一家人一定会相互包容,在一起好好生活!”近日,在淮阳区大连乡人大代表调解室里,纠纷双方握手言和。
这起纠纷源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矛盾,双方积怨已久,家庭关系紧张。为了让矛盾得到实质性化解,大连乡人大代表调解室与淮阳区人民法院大连人民法庭(简称大连法庭)配合,成立联合调查小组,研究制定调解方案。经过梳理事情的来龙去脉,人大代表与法官共同“上阵”,用“讲清事理、讲通情理、讲透法理”的方式开展调解工作。多次调解后,一家人终于打开了心结,重归于好。
这起矛盾纠纷的成功化解,是大连乡人大以乡人大代表联络站和大连法庭为依托,设立人大代表调解室,推动人大代表深度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生动实践。今年以来,大连乡各级人大代表已成功化解矛盾纠纷112起。
近年来,大连乡人大将新时代“枫桥经验”融入日常工作,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来自人民、扎根人民的优势,拓展人大代表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渠道,聚焦邻里纠纷、家庭矛盾、土地纠纷等民生热点问题,组织人大代表常态化开展矛盾排查、主动调解等工作,切实做到“苗头早发现、代表早介入、纠纷早化解”。
“都是一个村的,但老李太欺负人了,经常在我们屋前堆放杂物,跟他说不通,我准备打官司!”不久前,该乡陈竹园村村民王某向大连法庭的郑法官咨询立案流程。郑法官立即联系调解室的人大代表,邀请他们一起参与调解。
邓树昌、焦爱香两位人大代表与郑法官赶到陈竹园村,找到矛盾双方了解情况。经过“代表说理+法官释法”,双方对立情绪缓和。在人大代表与法官的共同见证下,双方达成和解协议并当场履行,使这起邻里纠纷化解在诉前。
调解后,邓树昌、焦爱香依然放心不下,主动对矛盾双方进行回访,了解两家目前的关系状况,确保矛盾不反弹。“你们的调解既有温度又有力度,说到了我们的心坎上,让我们认识到邻里和睦的重要性,我们两家一定会和谐相处。”“你们尽职尽责,用真心为群众排忧解难,太感谢了。”回访中,双方对人大代表耐心负责的工作态度给予了一致好评。
大连乡人大建立的“排查—调解—回访”闭环工作机制,使人大代表参与调解从“被动应对”向“主动介入”转变,把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的各个环节抓实抓细,真正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为了让人大代表真正成为激活基层社会治理的“法治引擎”,大连乡人大通过定期组织学习培训和经验交流,增强人大代表调解矛盾纠纷的法治思维和专业技能。同时,坚持把增强群众的法治意识作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的关键环节,将宣传教育与日常走访相结合,定期组织人大代表深入群众家中开展法治宣传活动,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对涉及民事纠纷的相关法律问题进行解答,引导群众“有话跟代表讲、有难找代表帮、有结找代表解”,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
(周口日报记者 刘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