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日报》报道沈丘县李老庄乡人大探索推进“人大代表+”模式助力乡村产业发展实践做法
编者按:
近期,《周口日报》刊发《探索“人大代表+”模式 助推特色产业发展》一文,聚焦沈丘县李老庄乡人大主席团探索推进“人大代表+”模式,生动呈现了各级代表围绕特色产业发展,多维度、全方位发挥监督作用、协调作用、引领作用,用实际行动彰显人大代表的使命担当。
李老庄乡人大主席团围绕乡党委、乡政府打造“一加三”特色产业发展思路,探索出独具特色的助力模式:“人大代表+示范引领”,铺就 “一乡一产” 致富路;“人大代表+贴心服务”,破解农业产业发展难题;“人大代表+深度下沉”,点燃产业发展新引擎。该实践做法充分发挥了人大代表来自基层、扎根一线、熟悉民情的独特优势,推动人大工作与产业发展互融互促,为助力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探索“人大代表+”模式
助推特色产业发展
让人大代表动起来,使特色产业火起来。近年来,沈丘县李老庄乡人大主席团紧紧围绕乡党委、乡政府打造“一加三”特色产业发展思路,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积极探索推进“人大代表+”模式,推动人大工作与产业发展互融互促,为乡村高质量发展贡献人大力量。
“人大代表+示范引领”,铺就 “一乡一产” 致富路
乡人大主席团利用人大代表中产业大户多、优秀乡贤多的优势,建立“人大代表+企业+合作社+农户”产业发展模式,不断激发群众参与发展特色产业的内生动力。
为了打造特色产业品牌,李老庄乡持续有效推进“艾上李老庄”工程。乡人大代表、姚庄行政村党支部书记崔鑫积极带领村民在村内人居环境整治出的闲置土地上种植艾草,充分挖掘“艾文化”,把“艾上李老庄”工程作为促进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实现农户增收、村集体经济发展、企业盈利三方共赢。乡人大主席团联合沈丘县农业农村局等部门,组建由人大代表、专业技术人员和志愿者组成的“特色产业发展服务队”,结合企业和群众需求,定期开展“个性化”“订单式”培训,帮助企业和群众解决生产、技术、销售等难题,为特色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人大代表+贴心服务”,破解农业产业发展难题
乡人大主席团在组织县、乡两级人大代表走访本乡企业过程中发现,豫泰家庭农场已形成从选育良种到鸭蛋深加工再到电商销售的产业链条,但养殖废弃物处理成为该企业发展的“头疼事儿”。为此,乡人大主席团及时召开座谈会,组织代表建言献策,并主动“牵线搭桥”,推动豫泰家庭农场与本乡种粮大户合作,将部分农作物作为养殖饲料,同时将发酵后的鸭粪转化为有机肥还田,用于培肥地力,以生态循环农业助力乡村振兴。
此外,结合代表提出的“整合乡域资源优势,扶持发展羊肚菌种植”的建议,乡人大主席团主动参与到产业发展推进和协调等工作中,帮助解决生产经营的堵点、痛点、难点问题。目前,全乡已有羊肚菌种植大棚70余座,占地40余亩,每座大棚年产羊肚菌250公斤左右,年总产值1500多万元。
“人大代表+深度下沉”,点燃产业发展新引擎
乡人大主席团定期组织县、乡两级人大代表采取视察调研、座谈交流、入户走访等形式,深入行政村、专业合作社、特色产业基地,开展“地毯式”摸排,详细了解产业发展现状,收集群众的意见和诉求。得知一名李老庄籍企业家在郑州经营家装建材公司并有意回乡投资后,乡人大主席团主动与其沟通,协调解决厂房建设、用工需求、政策支持等问题,积极为企业寻找合作契合点。经过多方努力,该企业家在李老庄乡投资建厂,并辐射带动花园、雒庄、陈营等行政村大力发展木材加工、家具制造等产业,全乡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板材加工产业年产值达6000万元,带动群众就业180人。
接下来,乡人大主席团将持续发挥“人大代表+”作用,积极组织各级代表围绕特色产业发展,多维度、全方位发挥监督作用、协调作用、引领作用,用实际行动彰显人大代表的使命担当。
(周口日报记者 刘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