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日报》刊发《以制度优势赋能基层治理现代化》一文 报道全市各级人大助力基层治理生动实践

来源:周口人大 时间:2025-10-20

  编者按:

  近日,《周口日报》刊发《以制度优势赋能基层治理现代化》一文,报道全市各级人大以制度创新为笔,以代表履职为墨,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转化为破解基层治理难题、增进民生福祉的生动实践。学习强国平台予以转载。

  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既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更是回应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周口各级人大的有益探索,既扎根于“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初心,又创新了“依法履职、协同发力”的路径,不仅让基层治理更有温度、更具效能,更为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的落地生根提供了鲜活样本。

  图片

以制度优势赋能基层治理现代化

  晚8时,华灯初上,川汇区人大代表赵建国叩响了市区三川水岸小区住户的门。“李大姐,楼下广场舞音乐有没有影响您休息?”“王大爷,那边广场舞的音乐声大不大?”每周二、周四,赵建国都准时参加“网格夜巡”,他手中的民情日记本上记录着一条条群众诉求。

  在淮阳区大连乡人大代表调解室里,一场因生活琐事引发的家庭纠纷成功化解。“人大代表说话在理,还有法官讲法,让俺们知道错了。今后,一家人一定会相互包容,好好过日子!”当事双方现场握手言和,并向参与调解的代表和法官表示感谢。

  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基层治理是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石。

  近年来,周口市各级人大紧扣基层治理需求,以制度创新为抓手,以代表履职为核心,将人大职能与群众诉求深度融合,在实践中探索出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办法举措,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注入人大力量。

  聚焦民生关切 依法履行职责

  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市人大常委会围绕群众普遍关心的居住、教育、养老、环保等问题依法立法,组织各级代表开展调研、监督,推动民生实事落地见效,以实际成果回应群众期待。

  为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规范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活动,市人大常委会制定了《周口市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于2025年3月1日起施行。

  “《条例》施行半年来,是否发挥法治作用?”“请问,您认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哪些?”9月12日,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深入社区食堂、养老院、老年医院等地,就《条例》在我市贯彻实施情况开展执法检查。

  执法检查组对社区助餐服务格外关注。通过走访了解到,各级党委、政府按照《条例》要求的辐射范围,因地制宜探索形成多种助餐供给模式,积极建设“老年食堂”“老年餐桌”“老年助餐点”等,将助餐场所巧妙“嵌入”社区老年人日常生活半径,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的助餐服务。

  随着时代发展,科技正让养老服务更精准、更高效。《条例》规定,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建设全市统一、覆盖城乡、互联共享的养老服务智慧平台。目前,周口市正按照“政府主导、民政主管、第三方机构运营”的工作思路,打造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搭建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以沈丘县阳光花园小区为例,老年人在家中按键呼叫后,调度运行中心统一接单,呼叫中心客服人员记录服务需求,再对就近的服务机构和志愿者在线派单,为老年人提供各类居家养老服务。

  参与执法检查的市人大代表认为,全市有关部门和服务机构聚焦“老有所养”,深入贯彻实施《条例》,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规划布局、设施建设、政策支持进一步得到保障,不断满足老年群体的多样化需求。

  搭建履职平台 助力经济发展

  人大代表联络站是代表联系群众的有效载体。市人大常委会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全市210个代表联络站通过优化平台、丰富载体、健全机制、畅通渠道,形成“市有统筹、县有特色、乡有阵地、村有延伸”的四级联系网络,让代表联络站成为民主决策的重要支撑、民主管理的重要渠道、民主监督的重要阵地。

  “代表联络站经常听我们种植户的需求,为我们提供技术、找销路、建市场,村民都很满意!”扶沟县柴岗乡蔬菜种植户翟秀成如此评价该乡人大代表联络站。

  柴岗乡的大棚蔬菜种植,是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为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乡人大主席团依托代表联络站,组织驻站代表广泛收集种植户的急难愁盼问题,通过举办“代表—政府—农户”面对面交流活动,全面梳理蔬菜产业发展中的痛点、堵点、难点,督促政府相关部门主动靠前服务、担当作为,切实为种植户纾困解难;同时,组建由产业带头人、种植大户、技术能手参与的蔬菜种植技术培训分队,面向种植户开设田间 “小课堂”,手把手传授技术,推动蔬菜品质逐年提升。

  为进一步拓宽种植户增收渠道,代表联络站与多家电商平台签订合作协议,定期直播售卖优质农产品——仅梅桥村的黄瓜,就创下3分钟卖出1500斤的好成绩。电商的加入,不仅扩大了“柴岗蔬菜”的影响力,更让经济效益显著提升,赢得群众广泛赞誉。

  创新工作机制 增进民生福祉

  “以前一下雨,楼下就积水,出行特别不方便。现在小区不仅道路平坦了、排水通畅了,还规划了停车位、建了休闲广场,多亏街道议事代表把居民的意见反映给政府,才让小区有了这么大的变化!”看着改造一新的小区,川汇区七一路街道供销社家属院居民王秀兰十分喜欢。

  近年来,川汇区人大常委会认真落实市人大常委会制定的街道议事代表会议制度,组织各街道通过民主推荐,公开聘任本辖区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各界人士担任街道议事代表,来填补街道没有本级人大代表的空白。这些议事代表围绕街道经济社会发展、民生实事办理等事项,参与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并通过“年初投票、年中视察、年底评议”的形式,确保民生实事项目落地见效。

  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质,一头连着民生福祉,一头连着城市更新。如何“改”出城市新面貌、“造”出群众幸福新生活,川汇区人大常委会结合街道议事代表会议形成的意见,将20个老旧小区和270条背街小巷的改造工作分别纳入各街道重点民生实事,近200个社区网格打造了“15分钟便民生活圈”;川汇区人大代表和街道议事代表结合群众意见诉求,从“一街一巷”到“一坑一塘”进行深入调研,督促相关部门开展“地毯式”排查、“绣花式”整改,为周口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贡献了智慧与力量。

  抓实源头化解 提升治理效能

  “积极探索代表参与基层治理新模式”是人大参与基层治理的关键环节。

  淮阳区大连乡人大将新时代“枫桥经验”融入日常工作,以乡代表联络站和乡法庭为依托,设立人大代表调解室,聚焦邻里纠纷、财产纠纷、土地纠纷等民生热点问题,组织代表与法官共同“上阵”,常态化开展矛盾排查,用“讲清事理、讲通情理、讲透法理”的方式开展调解工作,切实做到“苗头早发现、代表早介入、纠纷早化解”。

  “都是一个村的,但老李太欺负人了,经常在俺屋前堆放杂物,跟他说不通,我要打官司告他!”不久前,该乡陈竹园村村民王某向乡法庭的郑法官咨询立案流程。郑法官挂断电话后,立即联系调解室的邓树昌、焦爱香两位代表,一起赶到陈竹园村,找到矛盾双方了解情况。经过“代表说理+法官释法”,矛盾双方达成和解协议并当场履行,使这起邻里纠纷化解在诉前。

  调解后,邓树昌、焦爱香依然放心不下,主动对矛盾双方进行回访,了解两家目前的关系状况,确保矛盾纠纷彻底化解。这种“排查—调解—回访”闭环工作机制,使代表参与调解从“被动应对”向“主动介入”转变,把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的各个环节抓实抓细,真正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苏晓红在我市参加人大代表联络站代表履职活动时指出,周口市各级人大充分发挥代表联络站和代表作用,积极听民声、集民智、解民忧,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切实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为新时代“枫桥经验”注入了新内涵。

(周口日报记者 刘昂)